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现代电影中的真实

标题是《现代电影中的真实》,明显标题又起得太大太宽泛了。
以自己的认识还不足以挖掘开这个话题的深度,况且下文还打算跑向电影所不具有的交互功能等。

关于真实,传统戏剧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在观众和舞台之间建立距离感。观众是一个置于表演之外的思考者,获得了一次审视生活的机会。
另一种是,要设法让观众融入到表演之中。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之感,来体会舞台上传递的感受。

而现代电影的理论,可以从的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电影符号学”作为开端。
In the 1960s and 1970s, film theory took up residence in academe, importing concepts from established disciplines like psychoanalysis, gender studies, anthropology, literary theory, semiotics and linguistics.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m_theory
(好吧,虽然维基百科不是很严谨,不过这方面话题查阅不能是个遗憾。)
上面的英文的意思说,电影理论引入了艺术之外人文科学界的概念与视角。

还是尽理解力来写吧。
总之这是将艺术,由对现实的拟真,转移到追求意识层面的绝对真实。
由此,可以去观察其中的一些特征:
1.多样的媒体渠道的展现
2.作者意识的存在与表现
3.人物与冲突模型的变换
4.对梦与意识方面的分析
5.在影像中对自我的发觉
6.社会意识与虚构间的交织
7.对现实世界与人生的隐喻

其他的有关于:
性欲理想和敌人等关于人的满足方面的追求
叙事结构与影片类型的运用与打破
生命,死亡,成长,记忆,真实与虚幻等等话题的探讨
对历史,预言,宗教等固有认识的重新审视
艺术之外的衍生,包括相关的探讨和带来的影响力
关注人物的潜意识,以及造成的对观众对自我的发觉

恩,按自己之前想法,这是一种关于体验的艺术。对艺术品的欣赏是一个体验(动词)的过程。它是一种能够成为记忆中的过去,并面向于未来的体验活动。就像梦和回忆一样,都成为自身过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里虽然在说电影,并使用了一个名词叫“现代电影”,不过我更想关注是这种特征在多样的艺术形式中所共有的成分。比如某些新闻,小说,事迹,游戏。。。
同时,对体验的关注也涉及到观赏过程本身。这是一个电影的信息逐步展现的过程,也是体会其中的节奏铺垫高潮期望猜想与满足的过程。

关于小说的淡化情节,从目前的小说电影上看这种设想是可行的。
它是把叙事作为一种表现的手段,而不是其内容的全部,或者目的。

关于艺术中的交互成分,我承认交互是个我感兴趣的话题。首先,交互是个直接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有参与有回应的部分(因果关联之类)。不过有时候,交互也只需要是一种感受,实质是一种伪交互。比如在文本(这当对艺术品内涵的泛指用)中“我”的视角的存在感,故事的非线性(时序上和逻辑上的)在观赏者意识中的重新组织,故事的世界观历史观其自身的关联与完整性。

这里再选择在影像中对自我的发觉这一点来展示其中表现手法上的特征:
故事中存在对观赏者视角的代表。可以是一个人物,他不需要是故事的主角,但他在故事中的行动有明显的东西,比如逃避什么寻找什么或者向往什么。也可是一种上帝视角,获得比故事中单一人物更多的认识。通常在一个电影中,这两种视角是相互结合的。
影像和屏幕的视角就是对人与梦境之间的一个类比,观众自身不属于故事中,但在这种缺失中希望得到一个自身存在的位置。在假想和现实(对故事的期望(观众自身的愿望)与实故事的际进行,也涉及错觉的利用以及观众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的清醒感)的矛盾之间,感受的自我的存在。
其中也包括对记忆的屏蔽和认识的掩埋。出于不开心的经历或者生活的挫折,人的一些想法会一直存在,但是被忽视了。那么整个故事也就是一个揭开回忆重新认识的过程(获得与丧失,表象下体验的转变,其实也是一个转递过程)。这是故事和观赏者在一定的体验时间中所共有的。
故事本身存在一个环状结构。从冲突的引发到解决,给观赏者一个现实没有改变但是人的意识在改变的感觉。故事是对意识中的矛盾在生活之外的演绎。也可在故事变现其主线对其中琐碎之处带来的影响,虽然观众在之后通常只记得主线的内容。
其他的,在故事中表现人物间的影响,因为这是一个可以脱离屏幕的阻隔的传递。阻隔还存在于自恋(自我存在)与他恋(比如对故事中人物或物品的喜欢与讨厌)之间,是一个自我面对镜像可以操纵想象的自由和只能限制于镜像的挫败感,让影片在展现自我的缺失中成为对自我意识投影的凝视。就像婴儿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感觉一样的,呈现了一个自我视角上的体验。
这个,能指转移,拉康与第二电影符号学是什么东西?反正有关,不过未懂其含义。总是这里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意识啦,实现与影像之外的getter和setter作用。

关于文化的社会意义,我是简单地相信他们是相互作用的。

====
以上其实是看到一本书后的感想。
话说批评文字其自身就是对电影的一次再创作,产生出了新的具有艺术的价值的文本。
同时,批评文字也是对电影的挖掘与反思,让人看到了电影的优点不足和希望。
这本书呢,也是有意追求一种传统的关于艺术趣味之外的视角。

《电影批评》
作者:戴锦华
目录:
《电影批评》
前言

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分析:《小鞋子》
第一节 电影语言与叙事组合段理论
第二节 伊朗电影与《小鞋子》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叙事·表意·修辞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第一节 “电影作者论”及其矛盾
第二节 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第三节 《蓝色》:主题与色彩
第四节 生命与死亡的变奏

叙事学理论与世俗神话:《第五元素》
第一节 叙事学的基本分析类型
第二节 叙事范式与批评实践
第三节 类型的变奏与类型的意义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银幕之梦:《香草天空》
第一节 梦·释梦与电影
第二节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
第三节 《香草天空》与梦的套层结构
第四节 男性的噩梦与成长故事

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
第一节 “镜像”理论与第二电影符号学
第二节 爱情故事或自我寓言
第三节 记忆的葬埋与钩沉
第四节 结局与结语

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
第一节 意识形态·政治·社会
第二节 《阿甘正传》:成功而及时的神话
第三节 重写的历史与讲述神话的年代

第三世界寓言与荒诞诗行:《黑板》
第一节 “第三世界理论”的前提
第二节 《黑板》的寓言
第三节 寓言的寓言

影片分析举隅Ⅰ:《人·鬼·情》
第一节 女性的主题
第二节 自抉与缺失
第三节 拯救的出演与失落

影片分析举隅Ⅱ:《霸王别姬》
第一节 历史写作
第二节 男人·女人与人生故事
第三节 暴力迷宫


最后传送
2009奥斯卡 - 最佳动画短片 - 回忆积木小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wMTU5MjQ=.html
在水滴分明的声响中,这不是一个关于海平面上升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其影像中所寻找的东西。

See Also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541.htm

现在真的最后了,仅在提示一下,热血也是一种风格哦。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