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

Puppy Linux 2

在Puppy Linux中使用Wine

下载并安装Wine
http://puppylinux.ca/
供win程序使用的c盘路径为
/root/.wine/drive_c/
运行exe文件时可以选open with...>wine
默认点击exe用wine运行

wine字体设置
参考http://www.91linux.com/html/article/go/20071120/8415.html
在Wine使用的Windows目录下运行regedit.exe
搜索Fonts,改LogPixels=dword:00000060为 LogPixels"=dword:00000070
搜索MS Shell Dlg相关的两项,改为可用的中文字体
此时注意字体文件是否存在。
(路径参考注册表中的值,
OS字体在/usr/share/fonts/default/TTF/)
比如我是用UMingCN.ttf
windows下创建文档默认用宋体(simsun)
现在补充一下说明:
regedit.exe是注册表编辑器,可以用WINE打开
LogPixels是字体大小
MS Shell Dlg默认的字体不支持中文(或去Windows找宋体来)
在各文本编辑器也要注意所设置的字体。

Wine的官方网站有程序的支持情况,已经有有许多程序被列为铂金级。
Wine在1.0以后重点加强了DirectX的支持,游戏运行状况良好。
据说对老游戏支持超过vista。
有些游戏需要在设置光驱。

除Wine外,也可以VirtualBox来安装WinXp。
(vista自带的VirtualPC和VirtualBox属于一类软件,不必过于担心Virtual的速度问题。)
VirtualBox需要SDL和qt,不要忘记安装。
注意WinXp可不是Free。
安装WinXp后,安装VBox的增强功能。
默认Host+L可切换到无缝模式,
可设置host 与guest系统的文件共享。
注:先设置共享文件夹然后在安装工具包,顺序不能颠倒,不然就重装增强功能吧。
[参考http://bbs.kafan.cn/thread-274571-2-1.html]
默认设置是不开声音
个人观点:有Linux版本或可替代的软件,当然优先使用。
Virtual占系统资源较大,若非必须仍建议用Wine。

wine如何导入inf文件
http://www.linuxsir.org/bbs/thread321694.html
wine RunDll32 advpack.dll,LaunchINFSection install.inf

wine导入reg
用regedit

wine安装/msi
wine msiexec setup.msi



InfoWorld 2008年度最佳开源软件新鲜出炉,Puppy Linux获InfoWorld2008年度最佳开源软件“Small-Footprint OS”大奖 [08/08/2008]
http://puppy.cnbits.com/node/132

InfoWorld Bossie 奖项共分为8个大类,60个获奖项目。 Puppy Linux获最佳迷你操作系统奖;CentOS和Ubuntu分别获最佳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最佳桌面操作系统奖;VirtualBox获最佳桌面虚拟机奖。
该奖项的英文原文介绍:
Small-Footprint OS
Puppy Linux
Puppy Linux packs a remarkable amount of capability into a small area. The current release, 4.0, is available in a bootable ISO image that's less than 90 megabytes. It easily fits on -- and can boot from -- a USB pendrive. It can also boot from CD-ROM or of course a hard drive. It's a fine candidate if you want to run Linux within a VM (like VirtualBox) on your Windows system. Puppy loads entirely into RAM, so applications execute with surprising speed.
参考译文:
迷你操作系统
Puppy Linux (中文版 小芭比Linux - 译者注)
Puppy Linux在很小的空间内集成了相当惊人的软件数量。最新版本4.0,是一个小于90MB的可启动iso镜像文件。她非常适合于通过U盘启动。她也可通过CD-ROM或硬盘启动。如果你想在windows系统里通过虚拟机(如VirtualBox)来玩Linux,Puppy是非常好的选择。由于Puppy完全加载到内存中,所以应用程序能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运行。

注:小芭比Linux的目标是中文本地化pupppy linux,但不等于原版,是一个基于pupppy linux的发行版。(linux各发行版的关系比较复杂)

linux版QQ需要就自己下哦
pet包:http://puppy.cnbits.com/node/122
不过最好是去QQ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的Linux通用版(解压,需要就再建一个快捷方式),目前的预览更新比较频繁。

快速试用:
1.下载ISO
2.运行Puppy2-installer for Windows XP
3.安装中文包(可选)
OK!!

方法二:更快
用VirtualBox
1.下载ISO
2.下载VirtualBox
3.运行VirtualBox

ISO:http://www.puppylinux.com/
VirtualBox:http://www.virtualbox.org/wiki/Downloads

其他小型发行版
DSL 针对旧硬件
SliTaz 非常小且漂亮

2008年7月25日星期五

Puppy Linux




Puppy Linux 4.00
Puppy Linux 4.00 是一个相当迷你的 Linux 操作系统(ISO不到88MB)。
但它自带了大量的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无线网卡的驱动以及音乐录制/编辑/转换软件。
Puppy Linux 4.00 甚至还包含了一个完整的办公环境。
对又大又慢的Winxp(vista)感到厌倦和喜欢尝试冒险的网友们,可以花上30分钟的下载时间再加上10-15分钟的安装时间,就可以实现从WinXP到Linux的轻松跨越,迈入全新的中文Puppy Linux世界,开始整个系统掉入内存高速运行的全新体验!
(以下方法的最大特色是:只要动动鼠标加回车鍵,就可轻松完成所有工作。)
转自:http://puppy.cnbits.com/

如果熟练了,配置速度远没有引文说的那么恐怖,大家自己体会。
可能这是能最快使用Linux包了,而把它做成启动盘也是不错的应用。

我先用虚拟机VBox装,再用实机装。
确实既方便又好用
先转几个用到的网址,可以去看看更新。
puppy linux:用来下载ISO文件,“官方”站点
http://www.puppylinux.org/
中文Puppy Linux开发者之家:有足够的关于安装和中文化的文档与下载
http://puppy.cnbits.com/
一些国外网站有很多资料,不过无法访问,这里不附链接

下载puppy linux的ISO
http://www.puppylinux.com/download/
Puppy's goals

* Easily install to USB, Zip or hard drive media.
* Booting from CD (or DVD), the CD drive is then free for other purposes.
* Booting from CD (or DVD), save everything back to the CD.
* Booting from USB Flash drive, minimise writes to extend life indefinitely.
* Extremely friendly for Linux newbies.
* Boot up and run extraordinarily fast.
* Have all the applications needed for daily use.
* Will just work, no hassles.
* Will breathe new life into old PCs
* Load and run totally in RAM for diskless thin stations

我现在用4.0:ftp://ibiblio.org/pub/linux/distributions/puppylinux/puppy-4.00-k2.6.21.7-seamonkey.iso

中文化包

中文支持包 (06/11/2008)
http://puppy.cnbits.com/node/13
这个pet包的作用是在占用空间尽可能小的情况下使普通的英文版Puppy Linux 4.0支持中文显示和输入。

中文支持附加包 (06/11/2008)
http://puppy.cnbits.com/node/18
这个pet包在中文支持包的基础上提供一些额外的中文字体和补丁,使系统更好的支持中文。当然,必须先安装中文支持包,这个附加包才会有效果。

Puppy Linux4.00中文化测试包han-0.0.6 (07/10/2008)
http://puppy.cnbits.com/node/84
本地化pet包

以上三个包分别:必须安装,推荐安装,选择安装。
你也可以去http://puppy.cnbits.com下载Puppy Linux 4.00中文版ISO或测试版Puppy4一步到位中文包。这里不推荐,看个人喜好。

好下面开始安装
我先用VirtualBox试验,建议新手如此。有条件也可刻LiveCD。
VirtualBox:一款功能强大的 x86 虚拟机软件
http://www.virtualbox.org/wiki/Downloads

有向导模式,很容易使用。
先不挂硬盘,把刚才下的ISO挂作光驱,内存设为256M(因为系统要自动“安装”到内存中,启动后可移走光盘,实机亦如此)。
好,开始启动。选择键盘US,X server有Xorg和Xvesa,前者支持硬件加速建议使用,不过虚拟机上先用后者,能保证进入图形界面。

启动好了吗?
桌面上的Mount图标是用来挂载软盘硬盘U盘光驱,很常用。
Menu>Setup>Network Wizard是用来设置网络的,虚拟机中选自动即可(我实机也这么操作的的),也支持PPPOE。
系统自带软件十分丰富,已能满足日常办公需要。在Setup>Puppy package manager中还有许多官方提供的软件包可选。
如puppy4中的gimp,称为linux的photoshop(强烈推荐),
如puppy3中的openoffice,则是替代自带或MS Office abiword(Word) gnumeric(excel) 及其他组件的实用软件(这个我还没试,系统自带的已经不错了,且这个软件有点大型,国产的支持JAVA的Office有兴趣也可试试,也可试试用Wine来跑Windows程序,再或者用Google Docs 放心绝对比在Win中好用<-推荐)。 注明:openoffice for puppy4 请在文末推荐的网站下载。 Steup的最后三项,分别用来:安装到U盘硬盘光盘,把你的系统目前状况制作LiveCD(好像包括DVD),制作启动软盘。 分区+格式化硬盘工具在Menu>System中,用GParted。
聊天工具名叫Pidgin在Menu>Internet。
多把菜单里的自带的程序熟悉熟悉。

下面开始WindowsXp下硬盘安装
参考:硬盘安装及中文化Puppy Linux 4.0简要流程
http://puppy.cnbits.com/node/72
最简单的是用自动安装工具Puppy2-installer for Windows XP安装到C盘,可以代替许多手工劳动,向新手(比如我)推荐此方法。
依次
选择 iso
解压 Puppylinux
运行 Grubinstall
OK!
下面转一下手工劳动的方法,卸载方法逆向即可,我想用不到吧。

1. 下载Grub4dos
下载 grub4dos后,把里面的grub.exe,grldr和menu.lst解压到C盘根目录下,修改C盘根目录下的BOOT.INI,增加以下启动项。

C:\grldr="GRUB LOADER"

2. 修改C:\menu.lst文件,增加title Puppy Linux项等内容。
可参照下面这个例子(安装在C盘)

title Puppy Linux
kernel (hd0,0)/vmlinuz root=/dev/ram0 PMEDIA=idehd
initrd (hd0,0)/initrd.gz

注意:有空格,上面的(hd0,0)就是vmlinuz内核文件所在的分区地址,如果你是在d:\abc那就应该这样了

kernel (hd0,4)/abc/vmlinuz root=/dev/ram0 PMEDIA=idehd
initrd (hd0,4)/abc/initrd.gz

这两条都需要改变,因为vmlinuz和initrd.gz放在同一个地方。
3. 用winrar解开Puppy Linux iso文件,将initrd.gz,vmlinuz,pup_4xx.sfs,zdrv_4xx.sfs四个文件复制到FAT32格式磁盘根目录下(NTFS格式不认),如C盘或D盘。
4. 重启,在Windows启动菜单中选择GRUB LOADER启动项。


第一次实机:启动,US,Xorg,分辨率,安装常用包(如中文包等软件包,重启x server即可),设置网络,重启电脑。
中文包需要Menu>Desktop>chooselocale country localisation中选zh_utf8
注意此时要保存个人文件pup_save.2fs,选定大小(日后可增加大小,想重装系统删了它即可)。
个人文件是Puppy Linux实现多用户的方式,可以建立不同的pup_save-XXX.2fs,并加密。


使用体会
系统小巧易用功能丰富,系统配置要求低(可能166MHZ即可,也可能是PIII),中文支持好(相比其它mini Linux),而且稳定性极高。
JWM和GTK就是分开的,一个程序无响应,标题栏照样可以使用。
官方说:Will breathe new life into old PCs。

本想就此不用Windows,但是:
许多Free软件都有Linux版本,不过常都有Windows版,而且功能更多且更加易用。
比如FreeBASIC在Win有IDE,但在Linux用文本编辑器接编译器也能用。
毕竟Windows用户多,有些应用仍需它,如目前网上银行。(我没装WINE,和那么多复杂的操作)
我用的谷歌输入法没Linux版。
Puupy Linux这个发行版普及率不够高,软件自己一般不发布Pet包
以下一句是关键:
日常使用Puupy Linux完全足够了,而且仅用自带和官方包里的软件。
再不行看推荐那个非官方网站。
这篇文章就在Linux中输入的,还边听音乐。

关于如何开发程序
你可以用
bash写脚本
gcc/FreeBASIC作编译器
自带的GeanyIDE作编辑器
DotPup自己为Puupy Linux建安装包
在官方包中找你喜欢的脚本语言
安装WINE或Dosbox

Menu列表
自带软件比较多,一定要熟悉。
也可用汉化包来看看中文名称。



我觉的大家都用微软,不好;没人再用微软,也不好。
暂时是用Linux还是Windows,仍看需求。
自由软件追求好“用”,商业软件追求“好“用,个人理解。
进步是需要多方面促进的。

[推荐]
正则表达式30分钟入门教程
http://unibetter.com/deerchao/zhengzhe-biaodashi-jiaocheng-se.htm
在linux下用得比win多,值得学一下

[>>>]http://puppylinux.ca/
有许多官方包里没有的软件,可以自己去找。
比如最新的:
WINE
用来运行Windows程序
相关文章 http://www.murga-linux.com/puppy/viewtopic.php?t=20548
DosBox
用来运行Dos程序
Firefox
喜欢的人用,自带seamonkey的其实足够用了
OpenOfice
用来替代MS Office,也有人觉得永中Office更好用。

系统用的编译环境去官方网站下,还有打Pet包的工具。

E-PUP Linux 中文论坛 » E-PUP Linux 软件
http://e-pup.5d6d.com/archiver/?fid-14.html
这个站点符合中国人的需求

WinXP sp2 与 Puppy Linux 4.00软件对照表
http://puppy.cnbits.com/ftp/incoming/qqdanfiles/windowsvspuppy.html
虽然不全,可作参考

The table of equivalents / replacements / analogs of Windows software in Linux.
http://www.linuxrsp.ru/win-lin-soft/table-eng.html
视窗软件的Linux类似/替换/相近品.

VirtualBox也可在Linux上用来虚拟Windows
偶尔有需求时可以用
比如WinPE

杀毒软件
如果Win被毒得无法启动,你可以找软件在Linux下杀Win的病毒

Ulteo Virtual Desktop:Windows运行原生的Linux程序
在 Windows下运行Linux程序
这类软件需要时自己找找吧。

更多有关Puppy Linux4中文化
Puppy Linux中文化开发网站: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npuppy
中文Puppy Linux开发者之家: http://puppy.cnbits.com


ee.zsy
编写:08-7-25~08-7-28


The End

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

(博客中...)导游

日记,好吧,就在写日记,包含着网络生活的日记。

星星的火光
引导着前行的路人
路旁有不断变换的风景
引导着说:
我会带你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
火光在路的不远处闪烁
他不屑于路边那些
只吸引好奇心的东西
人们传说在世界各地
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美景
更美之处总不断被人发现
每个人都在世界各地寻找
火光向着哪儿呢?
美景如同一个圣地
它将无形的信息
透过生长的花草或是荆棘
传递往路边的旅行者
火光依旧在路的尽头
闪着,就在不远处
奔跑赶不及季节的变换
向着火光仍有着收获
却少了曲折
而且收获的一直有着残缺
火光:引导着 会有不悦
但仍然星星点点在路的不远处
还望,对风景只敢简单的看看
有时记住些,希望让自己不会忘记
只是,火光在远方着急...
——
梦里是很遥远的地方
眼里是星星般的火光
他在路上走着
我也在...


有了导游,游客能够更好的发现风景,但同时也被限制了视野。
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显得无知,走了“弯路”也“浪费”了时间。
游客的心是只因风景而满足吗?

可是...

2008年7月14日星期一

[人物]葛洪

大概是自己写博客兴奋了,或者是在开始时总会有许多没说的话要说。
不过其实现在我什么都没说,只是转了一些关于葛洪的资料。




葛洪

葛洪
开放分类: 道家南宋医学家晋朝炼丹术
1、葛洪(1152~1237),初名伯虎,字容父。浙江省东阳市 南马镇葛府人,后居城内葛宅园。师事吕祖谦。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授昆山尉,给搬家钱6万,洪以此修葺宣诏亭;倍支俸米,洪谢绝,退还公库。任 江淮督府僚佐时,上奏“条边十事”:“一择将帅,二擢偏裨,三公赏罚,四明牒报,五严教阅,六汰冗兵,七厚边储,八修城郭,九立民社,十据形势。”嘉定间 为枢密院兼国史院编修,又奏请严饬将帅呈报军用器材装备以杜绝弊端,被嘉纳。历任工部尚书兼侍读,国子监酒,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元年 (1228)十二月任参知政事,封东阳郡公,守正尽公,不为苟合。平生清正廉洁,常以“职业无愧禄养”自勉,不攀附权戚。返归故里,创设义塾,延师育人。 然忧国之念,无时或忘,临终尚问北边消息。卒赠太师,封信国公,谥“端献”。著有《奏议杂著文》24卷、《蟠室老人文集》、《涉史随笔》(《知不足斋丛 书》有一卷抄录)等,《文献通考》有著录,收入《四库全书》。《宋史》卷四一五有传。

2、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 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 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 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亡以后, 初以故官仕,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 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 尠能读也。 ……”

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 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太安元年 (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 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 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 而陈敏又 反于江东,归涂隔塞”。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稀含为广州刺史, 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 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 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 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 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 .

建兴四年(3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 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 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 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 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 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 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 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 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 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张神仙 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 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 不满于、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 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

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 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 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精晓医学和 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 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 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 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 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据载, 葛洪还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 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 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 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 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 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以后人误题或伪托者居多。

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 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 病。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在中年时,晋元帝及晋咸帝都曾赐召他高官厚爵,都被他拒绝了。后来,他厌于在家中总被人催请做官,又听说了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带有炼丹的原料,就主 动要求到那里去做县令。皇帝以为这很辱没他的才能,但他并非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方便取得炼丹的原料。上任时,在他经过广州的时候,刺史邓兵留住了他, 提供给他炼丹的原料,于是他就隐居在罗浮山,从事炼丹术。

举凡名医,必有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以其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学习。葛洪的一生可谓精彩,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聪慧睿智帮助他开拓了医学上的新领域,在临床急症医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化学家 葛洪

医学上的贡献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活在东晋时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制药家。公元281年,他出生在丹阳句容(现在江苏省句容县),家境清贫。他无钱购买书籍笔墨,只好向人家借书阅读,用木炭练习写字。长大了当过官吏,后来辞职回家,专门从事科学研究。

葛洪从小喜欢读有关医药、保健和炼丹制药的书,还很留心民间流行的一些简便的治病方法。他把在广大的农村里搜集到的验方,结合自己学到的医药知识,写成了一本书,取名叫《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不是大部头的著作,但是非常实用。“肘后”就是说这部书篇幅很小,可以挂在胳膊肘上随身携带,类似现代所说的“袖珍本”。

“备急”就是应急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一本“急症手册”。这部书里的治病药方,都是容易得到的到处都有的草药,又便宜,又方便,更重要的是灵验有效,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候人们管它叫“天刑”,认为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 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我们都知道,急性传染病是微生物 (包括原虫、细菌、立克次氏小体和病毒等)引起的。这些微生物起码要放大几百倍才能见到,1600多年前还没有发明显微镜,当然不知道有细菌这些东西。葛 洪能够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已经很了不起了。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染上这种病的人闹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烧,浑 身疲乏,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葛洪描述的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结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许多器官致病。肺结核、骨关节结 核、脑膜结核、肠和腹膜结核等等,都是结核菌引起的。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一种叫 犬咬人引起的病症。 犬就是疯狗。人被疯狗咬了,非常痛苦,病人受不得一点刺激,只要听见一点声音,就会抽搐痉挛,甚至听到倒水的响声也会抽风,所以有人把疯狗病又叫做“恐水 病”。在古时候,对这种病没有什么办法治疗。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办法。例如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里就说,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 治不了病。葛洪想,疯狗咬人,一定是狗嘴里有毒物,从伤口侵入人体,使人中了毒。能不能用疯狗身上的毒物来治这种病呢?他把疯狗捕来杀死,取出脑子,敷在 犬病人的伤口上。果然有的人没有再发病,有人虽然发了病,也比较轻些。

葛洪用的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含有免疫的思想萌芽。大家知道,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注射脑炎疫苗可以预防脑炎,注射破伤风细菌的毒素可以治疗破伤风。这些 方法都是近代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免疫”就是免于得传染病。细菌和病毒等侵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本来有排斥和消灭它们的能力,所以不一定就发病,只有 在身体的抵抗力差的时候,细菌和病毒等才能使人发病。免疫的方法就是设法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使人免于发病。注射预防针,就是一种免疫的方法 (现代免疫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注射预防针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葛洪对疯狗病能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称得上是免疫学的先驱。欧洲的免疫学是从法国的巴斯德 开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疯狗病,把病兔的脑髓取出来制成针剂,用来预防和治疗疯狗病,原理与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巴斯德的工作方法当然比较科学,但 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葛洪在 《肘后备急方》里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起一个个的疱疮,起初是些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疱,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疗,疱 疮一边长一边溃烂,人还要发高烧,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了,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的小瘢。小瘢初起发黑,一年以后才变得和皮肤一样颜色。葛洪描 写的这种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后来所说的天花。西方的医学家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其实葛洪生活的时代,比雷撕斯要早500多年。

葛洪把恙虫病叫做“沙虱毒”。现在已经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氏体”。有一种小虫叫沙虱,螫人吸血的时候就把这种病 原体注入人的身体内,使人得病发热。沙虱生长在南方,据调查,我国只有广东、福建一带有恙虫病流行,其他地方极为罕见。葛洪是通过艰苦的实践,才得到关于 这种病的知识的。原来他酷爱炼丹,在广东的罗浮山里住了很久。这一带的深山草地里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还小,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葛洪不但发现了沙 虱,还知道它是传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1500多年。

  早期的化学家

葛洪为什么喜欢炼丹呢?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官僚为了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妄想长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炼制出“仙丹”来,满足他们的奢欲,于是形成了一种 炼丹术。炼丹的人把一些矿物放在密封的鼎里,用火来烧炼。矿物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出新的物质来。长生不老的仙丹是剥削阶级的幻想,当然是 炼不出来的。但是在炼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这就成了现代化学的先声。炼丹术在我国发展得比较早,葛洪也是一个炼丹家。

当时,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

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指出,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在葛洪的著作中,还记载了雌黄 (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此外,葛洪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 僧可以防腐等等。这些记载,对治疗关节炎有一定效果。雄黄中所含的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艾叶中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毒虫很怕它,所以我国民间在五月节前 后烧燃艾叶驱虫。铜青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能治皮肤病。密陀僧有消毒杀菌作用,所以用来做防腐剂。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药物的效用, 在医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葛洪苦学
葛洪(我国古代化学家,东晋人),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篱笆)不修,常披(分开)榛(杂乱的草木)出门,排(推开)草入室。屡(多次)遭火,典籍(古代重要著作)尽,乃(便)负(背着)笈(书箱)徒步,借书抄写,卖薪(柴草)买纸,然(同“燃”)火披览(翻阅)。

《葛洪苦学》 选自:《初潭集》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译文:
葛洪,丹阳人,家种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也不修理,常常需要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又推开杂草进屋。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篓步行到别人家抄书,他买柴火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化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江西人民出版社文教室编著 2000年6月版 第51页 )
贡献者(共17名):
狼之豪一辈子都在做梦cathy850708司马建公wawajiao7344189778hhrrxx鹏飞II钱江浪花xztlsy一寸丹fjd0105xiaoyongwudi77魔法剑术城 亿夫长tonywzxiaojianwei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4条):查看评论 >>

抱朴子

抱朴子
开放分类: 宗教书籍名著古典文学道教理论
目录


【简介】

  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葛洪(284~364年),字稚川,两晋时学者、文学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为司徒王导主簿,又被征为散骑常侍、大著作,不就。后赴广州,在罗浮山炼丹。

  《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文学思想】
   葛洪的文学思想深受王充和陆机的影响,并有所发展。他要求文章发挥社会作用,移风易俗,讽谏过失。认为“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应 嘲》)。他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指出“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 《上林》、《羽猎》、《二京》、 《三都》之汪博富也”(《钧世》)。他认为文学风气当随时推移,指出“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钧世》)。葛洪提倡文学创 作要雕文饰辞,并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他说:“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他还进而提出“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尚 博》)的论点,从而突破了儒家德本文末的思想藩篱。

【《抱朴子》的价值】
《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内容分类】
《内篇》和《外篇》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 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 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 法; 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 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抱朴子》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 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 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过修炼还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是最大的孝道。

葛洪著述篇目和卷数如下:《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神仙传》、《隐逸传》、《良吏传》、《集异传》各10卷,《移檄章表》 30卷,《碑诔诗赋》100卷,《金匮药方》100卷,《抄经史百家言》310卷,《肘后备急方》4卷;此外尚有《抱朴子养生论》、《大丹问答》、《葛洪 枕中记》、《稚川真人较正术》、《抱朴子神仙金沟经》、《葛稚川金本万灵论》以及托名刘歌撰的《西京杂记》等。以上著作大部分已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标名葛洪的著作13种,部分为后人误题或伪托,但大多确为葛洪所撰。

《抱朴子》卷数

《抱朴子外篇》的撰写时间与问世,均早于《抱朴子内篇》。

《道藏》将其两书刻在一处,并且在《内篇》之后,《外篇》之前,间隔一种《抱朴子别旨》。明人刻此书,从《道藏》中取出,总名为《抱朴子》。

据《晋书·葛洪传》可知,《抱朴子》内外篇原共有116篇。今本已非完帙,亡佚40余篇。严可均在《铁桥漫稿》《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中说:“今本仅《内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

《内篇》卷前有葛洪《序》,称《内篇》20卷。《隋书·经籍志》称《内篇》21卷,《音》1卷,入“道家”。《新唐书·经籍志·道家》称《内篇》10眷。 《宋史·艺文志·杂家》称《内篇》20卷。《郡斋读书志》称《内篇》20卷。历代著录以20卷为多,《内篇》原当为20卷。《道藏》所收即为20卷,卷各 一篇,共20篇。

《外篇》卷后有葛洪《自叙》,称著“《外篇》50卷”。《隋书·经籍志》称《外篇》30卷,入“杂家”。 《新唐书·经籍志·杂家》称《外篇》20卷。

《宋史·艺文志·杂家》称《外篇》50卷。晁公式《郡斋读书志》称《外篇》10卷。陈振孙《书录解题》曰:“《馆阁书目》有《外篇》50卷,未见。”纷纭错互,说法不一。《道藏》所收《外篇》为50卷,与自叙合。

《内篇》基本内容

葛洪因道书事多隐语,道士臆断妄说者众,故著是书“粗举长生之理”。《内篇》以玄、道,一为宇宙本体,论证神仙之存在,提出道本儒末。备述金丹、黄白、辟 谷、服药、导引、隐沦、变化、服炁、存思、召神、符箓、乘跻、诸术。是书集汉晋金丹术之大成,并杂有医药、化学等方面知识。是研究我国古代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资料。

《畅玄卷第一》论宇宙本体“玄”,认为“玄”为世界万物的始祖。要人“思玄道”,称得玄则长生。他的这一学说与魏晋玄学互为影响。

《论仙卷第二》论证神仙实有,大可成仙,驳斥人们对神仙的种种怀疑。

《对俗卷第三》继续论证神仙实有,举出动物长寿的例子和道理加以说明。还认为仙道与孝道相一致,求仙需积善去恶。该篇还著录了不少种古佚道书。

《金丹卷第四》论述金丹之道,认为金丹为仙道之极。该篇详细记录了炼制金丹的方法,包括盟约、结伴、祭神、药物、经典、名山、吉日等。篇中还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

《至理卷第五》论有无、形神关系,强调“气”的作用。该篇阐述医理,提倡崇尚良医,反对巫术迷信,指出道士应兼修医术,并记载了服药、行气、禁咒等法。

《微旨卷第六》认为浅见之徒不信成仙,不足为怪。述九丹金液为众术之主,及宝精受气、守身炼形、房中等术。强调修仙必须积善,有三尸、灶神察人善恶等。

《塞难卷第七》论述成仙皆由命中注定,凡人可以成仙。认为儒者是易中之难,道者是难中之易。动火成仙只能对中等以上人起作用,下愚之人不会相信。并引《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释滞卷第八》认为佐时与轻举可以兼修,修仙不妨碍治国。并言宝精、行炁、服药为求仙之至要,不可专靠房中本。又认为对道书要加以选择。

《道意卷第九》论道为宇宙本体,道本无名。劝人修道而不要祭祷鬼神,斥责张角、李宽等淫祀妖邪、奸乱浅陋。

《明本卷第十》认为道本儒末,道先儒后,黄老并不比尧舜周孔逊色。并且指出,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仙药卷第十一》述各种仙药,包括五芝、云母、雄黄、玉、金、银、真珠、草木药、丹砂、松脂等。详述产地及采制、服用等方法,并证以神仙故事和传说。

《辨问卷第十二》论“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认为圣人不修仙,是命中无缘,不能因圣人不为,便说天下无仙。

《极言卷第十三》强调学仙必须求师。黄帝、老子、彭祖、安期等皆不死,均有师传。又说长生必须补损,养生在于以不伤力本。

《勤求卷第十四》论求真师、勤修炼。劝大要勤于求师,而且要慎择真师。

《杂应卷第十五》论述断谷、却寒、却热、服药、辟五兵、吞气、隐沦、去病、召神、乘跻、占卜、坚齿、变化、导引、聪耳、明目、登涉、辟疫、存思、符箓等方术。

《黄白卷第十六》述黄白术。认为天下事物均可变化,故黄金、白银可以烧炼而成。指出炼黄白必须师授口诀,必须择清洁之地。烧炼黄白不是为了致富,而是为了长生。该篇还详细介绍了几种黄白术。

《登涉卷第十七》述入山远游诸术。有辟鬼邪、蛇龙、毒魅、虎狼及入水诸法,包括服符呼箓、镜照苇挝、禁炁封印、遁甲择日、步虚诵咒、佩药服丸等。

《地真卷第十八》论金丹及守真一、守玄一之道。葛洪称“道起于一”,谓“一”有姓名服色,在三丹田之中。守一可以去邪,获得长生。

《遇览卷第十九》述道经书目。葛洪阅其师郑隐之藏书,著录备种道书神符凡260种。这些道书大部分己亡佚,唯赖此载可以略窥晋之前道书之梗概。

《祛惑卷第二十》论识别神仙之真假。强调要勘求明师,谨防庸师、假师,并举例说明。葛洪认为,只有通晓金丹术者才是真师。

《外篇》的基本内容

《外篇》言人事,以儒家为宗,反映了葛洪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
《弭讼》等9篇论述时政得失,讥刺世俗,言治民之法。
《臣节》等7篇评人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
《君道》等14篇谏君主任贤举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
《勖学》、《崇教》两篇论超俗出世。
《交际》等5篇论修身。
《钧世》等7篇论文言著书之贵。
《诘鲍》篇主张有君。
《博喻》、《广譬》两篇皆替喻,重复诸篇思想。
《自叙》一篇殿后,乃自传体,亦为全书之序。

《外篇》论时政得失,托古刺今,讥评世俗,述治民之道,主张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饶有名理。”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外篇》还阐述了进步的文学观,强调要注重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认为文学是发展的,今胜于古,既要反对唯古是尊,又要反对厚今薄古。强调文学批评要注意作者的风格、个性,要广录博收,反对偏嗜和浅尝。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之中,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神学与道学纳为一体,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将丹鼎与符炁纳为一体,将儒学与仙学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版本】


《抱朴子内篇》有宋本,今存辽宁省图书馆。《道藏》本亦为古本。明刊单行本以鲁藩本为善。清代刊本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佳。严可均辑有《抱朴子内篇 佚文》10卷。梁陶弘景曾撰《抱朴子注》二十卷,已佚。今人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通行于世。此书通行的版本还有《四部丛 刊》影明本、《汉魏丛书》本、《诸子集成》本。

严可均亦辑《抱朴子外篇佚文》10卷。

【摘录】

抱朴子养生论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 治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哀身谢。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 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消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 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 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 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 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 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 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搆一恶则魄神欢(魄神乐死,魂神好生)。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 静,灾害不干。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于此矣。至于炼远丹以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盖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万人之 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

老君曰:存吾此道,上士全修延寿命,中士半修无灾病,下士时修勉夭横。愚者失道摈其性,其斯之谓欤。


抱朴子内篇校释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D7%D3%B2%BF/%C6%E4%CB%FB/%B1%A7%C6%D3%D7%D3%C4%DA%C6%AA/BP01.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任 继 愈 主 编 《 宗 教 大 词 典 》 第 7 1 页 , 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1 9 9 8 年 版、
2.任 继 愈 主 编 《 中 国 道 教 史 》 第 三 章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9 0 年 版、
3.卿 希 泰 主 编 《 中 国 道 教 史 》 第 一 卷 第 三 章 第 五 节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8 8 年 版、
4.卿 希 泰 主 编 《 中 国 道 教 》 第 二 卷 第 8 3 - 8 5 页 , 上 海 知 识 出 版 社 1 9 9 4 年 版、
5.牟 锺 鉴 等 《 道 教 通 论 - - 兼 论 道 家 学 说 》 中 编 第 4 0 4 - 4 3 3 页 , 齐 鲁 书 社 1 9 9 1 年 版、
6.胡 孚 琛 主 编 《 中 华 道 教 大 辞 典 》 第 3 2 4 、 1 6 9 8 页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1 9 9 5 年 版 、
7.李 养 正 《 道 教 概 说 》 第 6 2 - 6 8 页 , 中 华 书 局 1 9 8 9 年 版
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988061.html?si=1
9.http://www.taoist.org.cn/xiuchi/yangsheng/baopuziyangshen.htm
贡献者(共15名):
景观美小桔灯 huangchuanwen鲁尔工人换代 杨俊1981攻苦食啖小桔灯 1袁泉2 Jacksparrow007 DrakknighT savio2002小桔灯 一统神界yaong1976生活12315沅江水buskya王正礼a



抱朴子内篇校释


抱朴子内篇校释

【晋】葛洪

畅玄卷一 论仙卷二 对俗卷三
金丹卷四 至理卷五 微旨卷六
塞难卷七 释滞卷八 道意卷九
明本卷十 仙药卷十一 辨问卷十二
极言卷十三 勤求卷十四 杂应卷十五
黄白卷十六 作丹砂水法、金楼先生所从青林子受作黄金法、治作赤盐法、角里先生从稷丘子所授化黄金法、治作雄黄水法、小儿作黄金法、取良非法、务成子法
登涉卷十七 入山符、入山佩带符
地真卷十八 遐览卷十九 袪惑卷二十
附录一 抱朴子内篇佚文、抱朴子内篇序、抱朴子外篇自叙、晋书葛洪传
附录二 新校正抱朴子内篇序、内篇目录、校刊抱朴子内篇序、葛洪撰述书目表

葛洪抱朴子內篇校釋(big5)

卷一至十 十一至二十


螭耶居主人制版2001


葛洪


葛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Yin Yang

道教系列條目

基本教義
- - - 陰陽 - 三清 - 煉丹
重要人物
老子 - 關尹子 - 文子 - 列子 - 莊子
鬼谷子 - 張道陵 - 魏伯陽 - 許遜
魏華存 - 葛洪 - 寇謙之 - 陸修靜
陶弘景 - 孫思邈 - 五祖七真 - 陳摶
王文卿 - 張三丰 - 劉一明 - 陳攖寧
道教神仙
鴻鈞老祖
元始天尊 - 道德天尊 - 靈寶天尊
玉皇 - 西王母 - 東王公 - 真武大帝
赤松子 - 容成公 - 黃帝 - 三官大帝
務成子 - 彭祖 - 八仙 - 關帝 - 媽祖
月老 - 財神 - 鐘馗 - 城隍 - 土地神
道教宗派
黃老道 - 方仙道 - 文始派 - 天師道
靈寶派 - 上清派 - 茅山宗 - 神霄派
清微派 - 淨明道 - 正一道 - 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經 - 南華經 - 太平經 - 參同契
抱朴子 - 黃庭經 - 雲笈七籤 - 道樞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 道法會元 - 道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島 - 十大洞天 -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 道教名山
維基宗教主題

葛洪283年363年),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是晉朝時代的醫學家和製藥化學家,著名的道教人士。

葛洪283年生於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家裡是一個名門望族,他是家中第三子,叔祖父是三國時方士葛玄(亦稱葛仙翁)。13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本來想成為一個儒者,博覽了經史子集,但是後來對神仙導引之法產生了興趣,師從葛玄弟子鄭隱(鄭思遠)學習煉丹術葛洪的淵源師承關係為:左慈—葛玄—鄭隱—葛洪

《葛稚川移居圖》,王蒙繪。葛稚川即葛洪。
《葛稚川移居圖》,王蒙繪。葛稚川即葛洪

西晉太安二年(303年),葛洪參加了平息在揚州發生的農民起義有功,被任命為伏波將軍,又賜關內侯。

在廣州多年感到「榮位勢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去其不可留也。」(《抱朴子外篇·自敘》),於是隱居於廣東省羅浮山中採藥,煉丹,對許多病例做了非常細緻的觀察。他發現了汞的氧化還原反應。他是第一個將狂犬的腦子敷在狂犬病人傷口上來醫治狂犬病的人[1]

葛洪晚年在杭州葛嶺(葛嶺因此得名)結廬煉丹,現當地仍有抱朴道院,殿內正中供奉葛洪祖師像。

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年)。

他的大多數著作都已失傳。留下的有《抱朴子》、《夢林玄解》、《神仙傳》和《肘後救卒方》等。

他對以前的神仙思想進行了總結,證明神仙長生的實存性,在道教歷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編輯] 注釋

  1. ^ 葛洪《肘後方》記載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


The End

2008年7月13日星期日

关于blog的回忆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缩略词“blog”来命名博客,成为今天最常用的术语。

2004年是博客发展的关键一年,企业思想先驱,如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创业家盖川崎(Guy Kawaski)等人都开始体验到博客的威力,事实上,如今的经济类读者都必须为作品开设博客才算完整,《财富》、《商业2.0》等全球性商业杂志也纷纷 感受到博客的效用,全世界的企业都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2002 年,博客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2005 年,博客得到规模性增长;2006 年,中国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更是超过3300 万个。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平均近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


说明:时间晚了,当我梦话吧。
记得刚上网时,还没有听过blog一词诞生,但有bbs可以使用。
于是有一天,申请了一个二级域名,指向了一个我常去论坛的按作者显示的帖子列表(当然指自己),当作个人首页。
当初有报道说,美国中学生课余迷恋于一种叫网络日志的东西,实在不解于其为何有如此魅力。暂时想不起那是哪年的事,自己是在2004年初才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可惜自己没有开始写。再说那年blog网站好像国内是一律被封的。
blog现在已被大众接受,我看很多同学都坚持写着blog,妈妈也于一年前开始记录日常的感受。
新事物不断产生又不断发展,是因为需要,而不是好奇。
所以我只能在心里猜测着以后又会如何,遗憾与炫耀有时自己很难分清楚。
虚拟协同的多种方式,以后必然有借鉴与结合后的新产物。发展了若干年无客户端后,会往轻客户端发展,firefox的平台已有这种倾向,而flash目前已经常作为轻客户使用,Google的动向最值得关注。
firefox单独做客户端太大,但他是附加网页浏览的能管理(仍有待发展)附加组件的客户端,只需有一天:网页型的服务都变成附加组件,信息web-page变成rss,离线与在线结合(这个设想每台pc/mobile都有条件连上网,但速度不是本机的级别.包含接收,发布,和其他应用),提供更加丰富的开发平台,文件管理功能(本地,网络,同步,版本...)。
比如在这种发展之下,web网游与传统网游的界限也会模糊,甚至包括单机游戏(假想xbox3700的“光盘”我买了放在在服务器上,他在第一次运行时安装了一些文件在本地巨型闪存上,有时也可直接读盘)。
自己就要上大学了,写这些不专业的文字会对自己有用吗。自己从小接触电脑,是比同龄人多了幸运,还是多了更多对自己未来的迷惘呢(年长人莫笑 :) )。

blog的意义在于普通人,除了信息的接收者外,又有了信息发布者的这一身份。
这种认识是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新事物,那么自己是否也能有文化意味的角度阐述一些看法呢。

博客的历史 wikipedia



【推荐】
转自 方兴东 的blog
推荐参考:blog、wiki、BBS等比较的精彩图表 Dave Pollard的博客名称很牛,叫“如何拯救世界”(How to Save the World),内容也颇有深度和独到之处,一周半月来一次必有收获。这篇关于虚拟协同的文章,对于与博客相关的一些应用,比如wiki、留言板、邮件、即时通信等11种应用进行了比较。主要着眼协同方面的三个应用纬度:包括对话、项目和联盟(Conversations、Projects、alliances)。翻译之后可能理解起来反而更别扭,大家不妨阅读原文吧。为了便于参考,现在附录这张很有价值的比较图表

Virtual Collaboration: If You Can't Work Side-by-Side
The Idea: What do you do if you need or want to collaborate, but you can't do so in person? What purposes are best served by weblogs, wikis, and other types of online collaboration tools, spaces and media?

Collaboration entails finding the right group of people (skills, personalities, knowledge, work-styles, and chemistry), ensuring they share commitment to the collaboration task at hand, and providing them with an environment, tools, knowledge, training, process and facilitation to ensure they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This is challenging enough face-to-face in real-time. It's doubly difficult virtually and asynchronously. But there are examples of great music, literature, invention,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problem-solving that have come from such handicapped collaboration. How did they do it, and can you improve the likelihood of brilliant virtual collaboration by using the right tools and media?

Let's take a look at some of the alternatives:

Tool / Medium
Collaborative Advantages
Collaborative Disadvantages
Best Suited to Collaborative:
weblog
easy to post & comment; content is subscribable/ publishable
participation limited to comments
Conversations
wiki
anyone can contribute content
harder to learn; can be easily sabotaged; inelegant appearance
Projects / Alliances
whiteboard
real-time; anyone can contribute content content only persists for duration of call; possible firewall issues
Conversations / Projects
document-sharing
can be real time; anyone can contribute content
possible firewall issues;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a document
Conversations / Projects
IM/skype/phone/ e-mail/ videoconferencing
real-time conversations; audio/visual context; speed
content only persists for duration of callConversations
mindmaps
shows and documents consensus
can't capture detail
Projects
discussion forums
threading of comments; content is subscribable/ publishable limited contextual knowledge of participants; can attract undisciplined behaviours; threads can be hard to follow
Conversations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terest spaces
organization; defined membership; multiple collaborative tools
harder to learn; formality can reduce intimacy and level of participation
Projects / Alliances
personal e-mail groups
flexible; personal; easy to use
e-mail overload/spam; threads get lost or hard to navigate and follow
Projects / Alliances
social networking tools
large number of members; good way to find collaborators
most actual collaboration is done using other tools and media
Finding collaborators
in-person collaboration
easy; real-time; context-rich; flexible
expensive; time-consuming
All of the above if time & cost permits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collaboration based on duration of contact:
Conversations: Where you're in contact just once, or a few times, discussing a particular subject or group of subjects.Projects: Where you're in contact as often as necessary to complete a project.Alliances: Where you're in contact in multiple conversations and on multiple projects, working together for an indefinite period of time. A collaborative conversation may be provoked by an interesting or important idea or an urgent one-off need for information or assistance. Much of the time spent in business is consumed in consulting with others, in canvassing for ideas or suggestions or comments, and in making decisions on what something means or how to respond to it. These are generally quick, collaborative conversations. In large organizations these conversations are usually peer-to-peer (where trust is stronger than up or down the hierarchy), and as size increases further they tend to be more and more intermediated (one middle-manager recently told me that 70% of his e-mail and 50% of his telephone calls are of the "Who should I talk to about X?" variety). In smaller organizations, these convers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draw on external networks, and to involve the use of today's clunky social networking tools like LinkedIn and eCademy. I have argued before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cial networking tools should include 'people-finders' that streamline and automate the process of finding the right person (inside or outside the organization) to talk to, so that more time can be spent on actual conversations with those people.

Once you've found the right person to converse with, if they're close and inexpensive to talk to in person, that's likely what you'll do. But what if they aren't? How do you quickly provide your Conversation Collaborators with the context they need to converse with you effectively when you can't put a chart or a piece of paper in front of them and brief them? Organizations have found that if the person you want to converse with face-to-face is more than two minutes walk (or elevator ride) away, the probability of you making the effort to converse with them in person drops precipitously.

If you have a blog, an audience, and a little time, your blog can serve this need well. Ask a question on a popular blog and you'll probably get an informed answer quite quickly (thank you readers!) Most businesses, alas, have few established blogs and even less time. Preferred conversation tools in business, when face-to-face is impossible, are now IM and the telephone -- with IM trumping the phone for its self-documentation, its suitability to multi-tasking, and because it's easier to browse than voice-mail, and the phone trumping IM if a lot of iteration is needed to provide context. White-boarding and document-sharing applications, awkward as they are, can be helpful additions to IM and telephone conversations if the participants are savvy enough to use them properly (most aren't) and if documents and graphics are needed to provide more context. E-mail is the increasingly unpopular fall-back.

Discussion forums are the ultimate tool of last resort for conversations, because of the disadvantages listed above. In most of the companies I am familiar with, they are only sporadically used and quickly grow stale.

A variety of tool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enduring project collaborations and alliance collaborations. Because they tend to involve more participants than conversations do, the logistics get tougher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ools gets more challenging. And the threshold point for giving up on the viability of in-person collaboration rises dramatically. I think this is an absolutely critical point. It is the reason large corporations, with the internal resources (people and money) to sequester, have the capacity to collaborate more effectively than small corporations and loose, unfunded collaborative groups (though whether they use that capacity to advantage is another question entirely). Open Source project teams and alliances have pioneered low-budget, virtual, asynchronous collaboration, and are the role model to follow. But is the reason for this perhaps that Open Source collaborations are generally undertaken by exceptionally tech-savvy groups, very agile at using and even inventing their own collaborative tools to get the job done? They usually have a good GUI for the non-techie, but wade into the material and collaboration technology behind a lot of these groups and your head will start spinning. What about the other 95% of the population? If I want to set up a virtual collaboration team to design a model intentional community (with people I might end up spending the rest of the my life with) or to invent a post-capitalist economy (a large project if there ever was one), what tools and media should I use?

Wikis are one place to start -- a bit nerdy and physically inelegant but functional and not that hard to learn once you take the plunge. They are, however, asynchronous tools, which is a significant barrier to true collaboration.

There are some more robust collaborative 'spaces' for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o adopt, but some of the best 'groupware' (like Groove and Exchange and eRooms) costs money and requires considerable learning to use its different tools effectively. These tools generally also require a coordinator to invest a lot of time to setting up and managing the 'spac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document-sharing technologies in the market, which allow several people to see a document at once and to 'take control' each in turn to change that document.

Ideall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kype (free global VoIP telephony),
White-boarding (everyone online can see what anyone posts to the white-board),
Document-sharing and
Mindmapping or some similar session annotation tool (everyone can see what the group's 'scribe' has documented as the findings, decisions and next actions from the collaboration)
would be a close approximation to an in-person collaborative session. But that's a lot of technology to juggle on your screen, to hog and interfere with your bandwidth, and (if you opt for the more powerful tools in these categories) can also require some outlay of money. My experience has been (thanks in no small part to the valuable insight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wizard Robin Good and Skypemaster Stu Henshall) that video-conferencing (seeing the people you're talking with online) is a "nice to have" not a "need to have", especially when bandwidth limitations force you to choose which applications to have running at any one time.

I am confident that, as bandwidth and processing power continue to expand, we will soon see:
A single, free, reliable, easy-to-use, professional-looking application that will provide what I've called Simple Virtual Presence -- the four applications listed above plus the option of videoconferencing (illustrated above), andA simple, free, easy-to-use collaboration space where the results of the online collaboration sessions, and a library of relevant resources and links, are stored, with wiki-like capability so it can be maintained by any and all in the group. Now that would be a real virtual collaboration environment.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og
A blog (an abridgment of the term web log) is a website, usually maintained by an individual, with regular entries of commentary, descriptions of events, or other material such as graphics or video. Entries are commonly displayed in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 "Blog" can also be used as a verb, meaning to maintain or add content to a blog. Many blogs provide commentary or news on a particular subject; others function as more personal online diaries. A typical blog combines text, images, and links to other blogs, web pages, and other media related to its topic. The ability for readers to leave comments in an interactive forma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ny blogs. Most blogs are primarily textual, although some focus on art (artlog), photographs (photoblog), sketchblog, videos (vlog), music (MP3 blog), audio (podcasting) are part of a wider network of social media. Micro-blogging is another type of blogging which consists of blogs with very short posts. As of December 2007, blog search engine Technorati was tracking more than 112 million blogs.[1] With the advent of video blogging, the word blog has taken on an even looser meaning of any bit of media wherein the subject expresses his opinion or simply talks about something.
博客与BBS的区别是什么

1、 从适用的范围来看:BBS是由很多人聚在一起的聊天(很像英语角),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公众场所;而群组型Blog则是一批为了共同目标或愿景聚在一起(很 像研讨会)研究和探讨问题的场所,个人Blog则是个人的网络日记本,随着知识与思想的积淀,Blog变成了自己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 2、 从网络文化的角度来看:BBS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空间,面向的是一个较松散的群组,是服务于公众的,它是为了解决人们缺乏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而创设的; 而blog则是一个私有性较强的平台,面向的是个人和较小的、具有共同目标的群组,是服务于个人和小团体的。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得到较大的 改善,而此时凸显个人才能、张扬个性、服务于特定对象的需求更日益突出,blog应运而生。正因为bbs与blog的创设理念各不相同,因此拥有各自的生 存空间和服务对象,并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3、 从文章的组织形式来看:BBS采用帖子固顶和根据发帖的时间顺序来组织帖子(文章),并采用主题方式对帖子(文章)进行分类,但这种分类用户是不能随意更 改的,只有版主以上级别才具有这个权限,虽然具有主题分类的方式,但实际上这种分类对于用户来说是随意的,用户有时并不按这种分类来发帖。而blog则以 日历、归档、按主题分类的方式来组织文章(帖子)的,并且Blog的使用者可以自行对文章(帖子)分类,或者将属于私人的信息隐藏起来不对外公布。 4、 从交流方式上来看:BBS充许用户回复,但必须注册(通过设置也可以不需要注册),用户在某个BBS参加讨论后,过一段时间,就很难再找回曾经发过的帖子 (文章);而blog不用注册就可以回复,同时无论是在自己的Blog写过的东西还是参与其他Blog的讨论,通过一种叫TrackBack的技术 (TrackBack可以让使用者把评论写到自己Blog网站上,然后向刊载原始文章的Blog服务器发送该网页的URL及标题、部分正文、网站名称等信 息,通过这种方式参加其他Blog的讨论)[3]可以把发言保留在自己的Blog中,同时通过原始文章可以找到网络上所有关于该文章的讨论,这些发言用户 可以方便地查找和任意地处置。 5、 从内容显现上来看:BBS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用得用户在发表帖子时有时可以不假思索,随意性强,必然会造成无关信息较多。Blog的内容是经过使用者的思 考和精心筛选组织起来的,通过网志的互联,用户是在别人精选的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再次筛选,这就保证了资源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6、 从信息的检索和共享上来看:BBS组织帖子(文章)是杂乱的,因为用户在发帖子时的随意性,造成了在帖子(文章)很多时,检索的结果往往是给用户呈现一大 堆无用的或是重复的信息;此外,在对BBS进行检索时,一般只能对一个BBS的信息进行检索,无法实现跨BBS的检索;而Blog使用RDF(资源描述框 架)标准来组织信息(每个Blog都有'XML'标志,它的链接文档是个Xml文档,也就是说RSS(RDF)[5]是由XML语言进行描述的),可以同 时在多个Blog内检索信息。通过RSS,Blog可以向Newzcrawler这类新闻聚合工具提供'News Feeds'源,实现信息的共享,笔者认为这是BBS与Blog最显著的技术区别。
7、 从形成的过程上来看:BBS的形成是由一大批网友针对不同的主题在不同的时间发表各自的看法,使得知识的形成没有一个连续性,显得杂乱;而Blog就不同 了,通常它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和思维经历按时间记录的工具。举个例子,在学习一门计算机技术时(如学习Java或是Asp),如果一个新手跑到论坛里面去 寻求帮助,常常会被论坛杂乱的帖子搞得晕头转向,因此笔者认为论坛更适合有经验的学习者。而Blog把用户(技术的高手)学习或者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当 我们去读这些网志时,技术高手的学习经历可以被我们借鉴和参考,引导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一门新的技术,因此,Blog对新手的指导作用比论坛大。

BBS-Blog-Wiki的未来-文字解说


一、现状

在 目前主流的互联网应用中,有以下几个应用最值得一提:“BBS”、“Blog”、“Wiki”。为什么不提别的很多很多的应用呢?所有的门户网站、购物网 站、分类广告网站、下载网站,都不外乎内容发布+其他附加的功能。其他的文章,除了mail之外,都基本上属于P2P软件的范畴,这恰恰是我最终希望将 “BBS”、“Blog”、“Wiki”的特性溶入的归宿。

“BBS”的特长在于用户之间的交流,而不足之处在于个人的发布与知识的整理。
“Blog”的特长在于个人的发布,而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整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Wiki”的特长在于知识的整理,而不足之处在于个人的发布于用户之间的交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种应用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很有互补的必要。

二、已有的改进和进一步的目标

有一些BBS系统进行了功能扩展,为用户实现了个人的Blog、或者称为个人文集。
有一些Wiki系统进行了功能扩展,为用户实现了User:Talk与Page:Talk的功能。
有不少的Blog现在都开始支持TarckBack功能,以方便用户之间的沟通。
最近我对mediawiki的改进,就是为Wiki用户增加了Blog的功能。

而这些改进,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得信息能够:从Blog到BBS,从BBSi到Wik,从Blog到BBS,从Blog到Wiki都能够顺理成章的流动起来。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三、融为一体

要将这三种信息发布、整理与交流的模式融为一体,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必须看透这些不同的应用模式的本质。

所有的Content,都不过是数据库里一条条的记录。区别在于

1、权限
BBS中,Content一般只允许发布人修改。但是允许对Content进行评论与再评论。
Blog中,Content一般只允许发布人修改,但是只运行对Content进行简短的评论。
Wiki中,Content一般允许多人修改,特别具有Hisotry的功能,但是对于评论与再评论的支持很弱。

2、聚集
BBS,Content是按照主题聚集的,具体聚集的位置,一般由发帖人决定。
Blog,Content始终是依附于用户的,用户个人可进行简单的分类。特别符合个人发布的需要。
Wiki,Content的聚集非常灵活,而且支持方便的相互引用,特别符合知识的整理需要。

3、交流
BBS,支持跟帖评论与站内短信。
Blog,支持跟帖评论与TrackBack,但是相比BBS,Blog对于交流的支持始终不够。
Wiki,支持Page:Talk与User:Talk,但是由于Content的所有者概念不够鲜明,因此Talk的效果有限。

因此,我们如果希望将其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对Content实现更加灵活的管理功能。

1、权限:用户在发帖、跟帖、改贴的同时都可以选择、设定更为细致的权限。
2、聚集:用户的参与的Content,都同时具有两个聚集路径,一个是由个人定义的,一个是由集体定义的。
3、交流:打通评论、站内短信、TrackBack的界线,既是Content的一种类型,又使用户可以获得提示通知。

四、未来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的交流平台,是以P2P客户端软件为基础的,所有的用户,都依靠这个P2P软件与其他用户交流、发布以及共享知识。所有的数据,既是个人的,又是大家的。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不但支持离线交流,更支持在线交流。

另外对于RSS的改造,也将从单向接收的功能,进化为双向数据同步的功能。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未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