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鼓励表达

原文2011年03月28日写在自己的QQ日志上,标题与内容无关,现在备份与此。
当时写文的目的是想表达缩手缩脚不到代表能避免失败,意思是说要有积极的行动吧。

这篇的话题是关于向别人介绍东西的模式。

这个话题首先来说介绍东西,其目的是自己向别人传递信息。其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自己把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于,而同时别人也能有效准确的接收并认同。

这个话题的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此篇的重点和目的所在——模式。

对于做一件事情,例如这里说的介绍东西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说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并说是克服惰性不让自己偷懒什么的。但是这样的问题在于,一些主观的情感上的态度并不能代表对处理一件事情的经验,而且对于特定的事情经验会比热情要稳定可靠。另一方面,一味强调精神和品格,会为行事过程中带来很多压力。

模式(Pattern),是针对一类事情在处理方式上的共同点,是处理相似的不同的问题时可复用的结构。例如这里的问题是介绍东西,而模式就是一些向别人介绍东西的方式和方法。通过使用模式,可以获得前人处理问题的经验,也总结了自身的经验,使得问题可以处理的越来越好。同时,依照模式来处理问题,简化了问题的分析思考,使得问题的处理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质量保障。

具体的说就是。模式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保障。通过遵循已有的模式的约束,可以在有限的行为下获得充足的效果。
2.复用。将处理问题的经验总结为模式,以便之后使用和遵循。
比如说一些文书有特定的格式要求。依照这个格式来写就是给文字的展开提供了直接的思路,同时在满足了格式的同时也保证需要的内容都有提及。

也就是说在处理问题中运用模式,对于减少负担、提升质量都是有益处的。

那么这里回到在这一篇里所说的模式——向别人介绍东西,下面的内容将试图为此类模式提供一个示例:

首先可以向别人描述整个介绍行为的“动机”,也是是说为什么要介绍,为什么要介绍给对方,为什么由自己来介绍等等问题。在介绍动机的时候,可以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介绍事情相关的背景。或者展示情景和问题,而让介绍的内容成为对应的一种解答。在对动机的描述中,重点还没有切换到所要介绍的事物具体是什么,而目的是为接下来的介绍行为提供一个连贯的思路和线索。

接下来可以展示一个简单却完整的“示例”,即使对方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这里的目的不是让对方完全接受所介绍的内容,只需要对所给的例子有整体的印象便可。在这么早的时候给实例的目的,是想给对方一个具体的全局的观感。对方在知道实例后,便能够去尝试应用示例,便可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通过先给的实例,也让介绍者先试图以简化的视角来开始整个介绍。虽然事情会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但是介绍过程是为了简化事情被介绍的复杂性而进行的,而不是出于复杂性给介绍者的满足感。同时,这个实例也是为引出更具体的描述和更多方面的展开。

现在便到了整个介绍过程中占据时间最长的部分,也就是介绍内容的主体部分,对要说的内容的“展开”。这里原则是尽量减少这部分带给人的意外感。把所要说的话题和描述话题的方式都尽量在之前给实例时候都简要的提及,这部分只是对先前给过的思路的展开。在这一部分中对信息处理的主动权是交给接收者的,而对方依据自己已经描述过的思路来获取信息。而作为介绍者而言在这一部分所要做的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新的要点在分析中展示出来。从外表上看这一部分会和前面的那部分有所重复,这种重复感是让别人接受的一种方式。并且让这个分析解释部分显得冗长的时候,反而会给对方带来期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下面要说的这部分占的时间不是很长,却是会给接收者带来最深刻印象的一部分——这就是对对所介绍内容进行的“抽象”。上面详细的分析说明的那一步,虽然占时间最多,但是信息传递的主体是在接受者上,那么现在这一步就又将主体转回到说明者上了。让说明者来强调所介绍的是什么,而不是像先前的分析过程重在思路的展开上。在这一步里,可以借助一些名词来概括,或者提供一些用来回忆再现和相互交流的手段。这是也可以推荐一些手册供对方查阅。

现在到了最后的一步,作为介绍者而言需要给对方的反应以“回应”。给予对方正确的判断以肯定,同时双方自由交流一些态度和看法,并留给对方展示的余地。而不是让介绍过程以一种反正自己尽责了的心态来进行。

此外,在介绍过程中可以结合图表实例来获得更好的演示效果。

那么,我这里所说的一种模式便介绍完了。这里的动机并不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或者可以怎么做,以上内容的选取并不是从实际的经验的出发的。因为这里介绍者的身份很容易联想到教师或者作者之类的身份。而其实呢,向别人介绍一些事情是人与人之间总在发生的事情。

以上所写的内容的出发点,是想展示一下“模式”带来的审美观念。假如处理问题是从模式出发的话,可以较少负担,并获得有保障的效果。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想问题还是很有趣的。

就像是说,对于先前做过的事情,去向“如果当时……就能……”。这样的想法是对以后做同样的事情提供经验,而并不能保证先前的事情一定就有最好的结果。如果想先前一点可遗憾的东西也没有的话,那么一个逻辑上说的通的选择是——什么都不要做。

好了,本文的内容也就是尽量逻辑通顺而已,什么模式也没去用。

没有评论: